凯氏定氮仪积极进行以学科为中心

时间:2017/1/19 9:38:14 浏览:

12.3  “校 校通 ”软 件环 境的 组成 “校校通”工程的主要目标不是简单的校 校建网,而是真 正实 现现代 教育 资源的 高度 整 合与共享,对于中小学的校园网来说,物理“通”只是前提,资源通、教学通、管理通才是关键, 这就需要凯氏定氮仪积极进行以学科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,同时建好必 要的信 息平台、做好数 据 共享接口,为网络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,教学应用是校园网平台和“校校通”工程 的 重点,所以要转变观念,把实现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整合作为新的方向,同时采用有 效的 技 术方案创建“校校通”工程的软环境。 12.3.1 基于 P2P技术的“校校通”方案 当前,由于人力、物力方面的限制,要将众多学校网络通过网络 技术相 连形成校园网群, 作为协同工作的平台,进而实现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,建立优化的信 息环境,难度很大,特 别 是以网站为中心的形式在用户之间的交 互性、协同性较差,很难形成真正的资源 共享;而 具 备很强的文件共享能力、交互性、协同性等特性的 P2P(点对点)技术,将在新形势下的“校 校 通”工程中发挥有力的作用。

P2P“校校通”工程系统由 PC(信息终端)、学 校分中 心(信息节点)和中心服务 器(信 息 中枢)三层结构构成,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 12.1所示。 图中,PC是安装了客户端软件的个人用户计算机(终端);学校是一个信息过滤器,对 校 内终端传来的信息 进行过滤、处理、存 储、缓冲 等,监控进 出校 园网 的有 关信 息流;中心 是 P2P教育信息网的智能中央服务器,负责管理众多资源并进行个性化服务。 P2P方案对于教学(科研)可实现网上的备课、教学和考查,并能在 学校间交流教学经 验 与成果;对于学校管理,可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学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 传输 通道, 通过对各学校的数据进行汇总、分析,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,各学校还可以实现 网上 教 ·232· 第 12章 “校校通”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环境 图 12.1 P2P“校校通”工程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 学管理、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学校办公现代化;对于学生来说,利用 P2P技 术可以 建立 优 秀的协作平台,各学校间的学生可进行即时信息交流、白板讨论、多 方会议 等协作学习,还 可 以发布电子公告、召开视频会议等,真正实现资源共享,同时为学 生创造一个相对封 闭而 安 全的教育环境。 12.3.2 多功能“校校通”软件平台 随着“校校通”工程系统硬件设备的不断 升级,对 于软件 系统 也提 出新的 要求,目 前,常 见的“校校通”软件系统主要有校园管理系统、直播点 播系 统、网络化 教学 系统、网上 自助 考 评系统、虚拟 Internet教室、网络课程平台(WebCT)、在线教育支撑平台等。

这些软件平台大多是采用多层架构的系统,较为全面地支持 Internet功能、远程 访问 功 能等,一般采用较先进的浏览器 /服务器(B/S)模式来开发,支持有关学校信息交流、日常 教 学、教务管理等的各种应用,提供了一个基于校园内支持各种类 型的学 校应用产品的服务 平 台和开发平台。 另外,特别是软件平台,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充分利用 网络开 展协同工作或者协 作 学习,解决学校的网上无纸化办公,使得全校的工作人员可以相互协 作,并 支持校领导、老 师 之间进行研讨,学生与学生之间、学生与老师之间畅通交流,同时 可以把各种信息有 效地 加 以储存和管理。不少平台还提供全面的教与学工具,例如网上考试、电子备课、网上问答、自 助学习、电子图书、视频点播、教学评估等,真 正体现以教 学为中心,而且 由于 其强大 的网 络 功能,不仅能满足校内的信息 共享 问题,还 能满 足学校与 教育 部门和 学 生家庭 之间通信 的 需要。 12.4  “校 校通 ”工 程课 程资 源建 设 教育部在 1998年 12月 24日制定、国务院 1999年 1月 13日批转的重 要文 件《面 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计划》中提出 了实施“现代 远程 教育 工程”的方案。在 这项 工程中,涉 及到 网 12.4 “校校通”工程课程资源建设 ·233· 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以下几点内容。 (1)以现有 的中 国教 育和 科研 网(Cernet)和 卫 星视 频传 输系统为 基础,进 一 步扩 大 Cernet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。建立全国大学生招 生远程录取、计 算机学 籍管 理、毕 业生 远 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。


自动定氮仪
智能型定氮仪
液液萃取仪
全自动液液萃取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