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氏定氮仪意识的养成和塑造

时间:2016/12/14 8:23:16 浏览:

和思想; (2)创设一种氛围,通过技术的学习和运用,促使其他课程的知识得 到实际 运用,使 学 习更有意义; (3)促使学生思考事物的现象和规律,发展其高级思维技能; (4)有助于提高理科和数学学习水平; (5)正确对待技术的应用和带来的社会影响。 信息技术教育是技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,它主要是通过使用 技术领 域中的专用技术, 如多媒体技术、网络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来达到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 的目的。技术教育的 结 果既有内隐又有外显的知识,并且偏重程序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 识,表现出外显的实际 动 手和操作能力,而信息技术教育更注重培养态度和凯氏定氮仪意识的养成和塑 造,学习者不但要学会 利 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、加工信息、展示信息和评价信息,更重要 的是具 备信息意识,知 道 何时何地从何处(何人)高效率获取自己想要 的信 息,更多地 表现 为一种 内隐 或内化 的元 认 ·10· 第 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知策略与信息意识。 1.2.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 育大 会上,前 苏联学 者伊 尔肖夫 首次 提 出了一种观点———“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 化”观 点,并立 即得到 许多 国家的 专家 的 支持,我国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也产生了共鸣,并积极响应。根据这些代表的建议,1982年, 教育部做出在清华、北大和北师大等五所大学 的附 属中 学开设 主要 讲授 BASIC语言 的计 算 机选修课的决定,这就是我国中 小学计算机教育 的起源。信息技 术教育则是计算机 教育 发 展的新阶段,信息技术教育与计 算机教育的根本 区别就在于 如何看待计 算机。计算 机课 程 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,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,培养的是信息 技术 技能; 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,并且只是 学习的 工具之一,培养 的 是信息素养。

信息技术技能愈来愈与信息 素养 交织 在一 起,并支持信 息素养。1999年,国家研究 署 COUNCIL的一份报告进一步发展了信息技术“通 晓”技 能的 概念,区 分了 信息素 养、计算 机 素养和更为广泛的技术能力的差别。报告指出,计算机素养与某个 特定的 硬件、软件程序 的 识记学习有关,而“技术通晓”着眼于对技术的深层基础性概念的理解和渐进的、逐步熟练 的 技术使用,通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来使用技术,比计算机素 养学习 需要付出更多的脑 力 活动,但同计算机素养一样,焦点仍是技术本身。信息素养着重强调 的是学习 内容、交流、分 析、信息搜索、评价等,运用正确的质疑 /调查方法,但最重要的是通过批判性的识别和推理。 1.2.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的存在和传递都依赖于物质载体,这个 载体 就是信 息媒 体,它包 含两方 面的 内容, 即信息形式和信息承载物。所谓信息形式是指信息 的呈现形式,如语音、图片、字 符、声音、 影像、动画等;信息的承载物,如光盘、磁 盘、磁带、U盘、磁盘 阵列、半导体存储器、胶 片、纸, 等等。伴随着人类科学与文明的不断进步,电子信息 媒体正强烈 地冲击着传统纸质 信息 媒 体的构架。人们利用现代摄影技术、电磁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激光技 术和现 代通信技术,发 明 了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,使信息媒体在载体材料、记录方式、使 用功能等方面出现 了质 的 飞跃,特别是以电子出版物为代表的非纸质信息媒体所具有的多维 化、集成化和交互性特 征 及其丰富的表现力,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、扩大教学规模,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。 信息技术教育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,所使用的 媒体主要是 数字化 信息 媒体。 数字 化 信息媒体 问世 于 20世纪 60年 代,当 时的 发 行 形式 以 磁盘、磁 带为 媒 体,80年 代 是光 盘 (CD-ROM),到了 1994年,一种融文本、视频、声频、图形、图像为一体 的大数据量的多媒 体 技术问世,数字化信息媒体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。但并不排除传 统媒体 的使用,媒体素 养 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。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,面对各种各样的 媒体 时 1.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·11· (含传统媒体,如报纸、印刷品等和现代媒体,如网络、计算机等),对于媒体进行合理选择、利 用和组合的能力。学生面对的知识媒体多种多样,选 取恰当的媒 体高效率地获取信 息是 非 常重要的,约翰·奈斯伯特(JohnNaisbett)的一句 话“人 类正被 数据 淹没,却饥渴于 知识”就 说明了培养学生媒体素养的重要性。 1.2.5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被誉为“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”,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、生活和 学 习的基本素养,是终身学习的基础,同样也是各个学科门类、各种 学习环境以及各级 教育 的 基础。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、拓延调查、进行更为自主的学 习。信息技术课程应 特 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问题解决 能力。所谓信息问题,是指主要 依靠寻求和利用信 息加 以 解决的问题。为了能够解 决信息 问 题,学生 应能 够确定 信息问题 或信息需 求,选择信息 策 略,检索和获取信息,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,整合信息与构建问题 的解答 而成为信息作品, 最后是评价和展示信息作品。这几个方面也是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。

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,同批判 性思 维、问题解 决能 力一 起,构成了 学生 进 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 础。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,而且是每个 社会 成 员终生追求的目标,是信息时代每息 与 通 信 技 术 课 程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信 息 技 术 能力 (Information TechnologyCapacity)。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有效地分析、处 理和 呈现信 息模 拟、信息检 测和 信 息控制事件,包括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;使用 信息技 术工具和信息资源 支 持各种背景下的学习;理解信息技术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。英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 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四个方面的发展,这四个方面为:精神发展、道德发展、社会发展和文 化发 展。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技 术协会(AECT)出版的《信 息能力———创 建学习的 伙伴》中也提到信息技术教育的三大方面,即信息素养、独立学习、社会责任以及九个目标。 根据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,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 是信息 素养教育,即把 信 息技术看成为解决问题、建立计划、进行表现交流等的手段,并重 视灵活运用这一手 段从 事 分析、综合、创造、展示、交流等活动的教育,这一 教育 活动贯 穿于 整个学 校学 习的各 个阶 段 以及所有学科课程之中(徐晓东,2001)。 可见 信息技 术教 育是载 体,而信 息素 养才是 内核。 《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(草案)》指 出,我国的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应 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 龄阶段 的知 识经验 和情 感需 求。小学、初中和高中 阶段 的 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 确的目 标,并要 体现出各阶 段的侧重点。各阶段都 要注 意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、创新精神,并规 定当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程 宜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。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 是使受 教育者在理性操作 的 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感受,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。 ·12· 第 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.3 信 息技 术教 育的 特点 与作 用 1.3.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归纳,一个是技术特征,另一个是 教育特征。 从 技术特征上看,它具有信息技术的属性,即数字化、网络化、多媒化和 智能化。技术手段主 要 指计算机网络和网络资源,它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角色是工具,支持教 师和学生双方面的 教 学活动。在教育特征上看,它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,在教育过 程的各 个环节发生根本性 的 改变,例如教材多媒化、资源全球化、教学个性化、学习自主化、合 作活动化、管理 自动 化、环 境虚拟化(虚拟学 伴、虚拟学社、虚拟教室 、虚拟实验 室、虚拟图书馆、虚拟学校 )、系 统开 放 化等。 1.3.2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的对象 是学生,其根本目 标是 使学生 具备信息 意识、信息素 养和信息 能 力,但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此,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。 1.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,感受信息化的气息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,技术可以帮 助所有 的学 生掌 握工作 中所 需要的 基本 的和高 级的 技 能。作为一种评估工具,技术可以按照需要生成对学生进步和成就 表现富 有意义的信息,并 且存储这些信息。作为动机激发工具,技术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学 习、自信和自我尊重的 态 度,这些只是它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极其微小的几个方面。在偏远 山区的 学校,即便教室 里 只有一台电脑,也可以以独特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灵,燃起学习的热情,使其感受信 息化 的 气息。技术的影响有表层和深层,具体的 技能和持久的思想观念方法之别,不停 留在 表层, 要向更深层次转化,这才是开设 信息技术课的应 有之意。信息技 术教育带来的不仅 仅是 所 能看得到的一个工具或一个软件的使用,从长远看,它所能影响的远远超过这些,内 化和 凝 练在技术之内的,那些看不见、摸不到的 一种思想———信息 时代 的一 种学 习理念,全 新的 求 知方法和方式,这才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材料。 2.整合于其他课程中,协同发展 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在课程中 使用信息 技术。推动 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,良性互动起来,使学生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 来,并且 借 助研究性学习、主题学习等模式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,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,最终内化,使 知 识结构更加有序,减轻学习负担,提高学习效率。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,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 用长期 探索、实践与反 思 的结果。起初计算机是“游离于教学的核心 以外”,学 校的主 业,即各 学科 课程的 教学,没 有 1.3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·13· 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,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,信息技 术与各学科课程整 合 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,近几年来,更被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 要举措。我国从初期 的 计算机辅助教学(CAI)试验到现在的信息技术 课程整 合实践,也证明 了整 合的 有效性、可 行 性和必要性。 3.促进学生发展 信息化教育实践不仅提供新的观念和思 维模式,而且在 操作 层面上 为素 质教育 的实 现 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操作平台,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,采用 研究型、资源

、合作 型 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。从直接效果或目标来看,信 息技术教育 可以促进学生在三 个方 面 的发展,一是培养学生的知识,比如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、原理和 技能;二是让学生能够 进 行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(例如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,最好与学科教学相结合);三是意 识 方面,形成良性的计算机或 IT文化。 从长远意义上看,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软件工具使用技 能后,以信息问题的解 决 为主线,围绕解决问题的任务而展开教学,还可以以信息能力的发展带动思维能 力、问题 解 决能力、决策能力、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。“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意义,是使受教育者 在 适当的认知年龄,接受适当的信息文化熏陶,使其具备驾驭信息 文化自 由于信息社会的基 本 能力。因此,其接受信息文化的过程,应该是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过程。 在这个 任务 中,一 般性的信息技术训练是其基础内容,因为,没有起码的信息技术基础,必然不能形成 准确 而 充实的信息文化感受,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和把握信息文化,基本 训练后 的信息环境实践是 使 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和加深信息文化理念的必然道路”(李艺,2003)。 4.促进教育信息化 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全局来考虑,信 息技 术教 育课程 是促 进教育 信息 化的一 个重 要 方面。信息化还涉及硬件环境设施的配置和更新、软件资源的开发 和提供、网络的链接和 维 护。信息化教学环境,绝不仅指硬件系统,而是硬件、软件和潜件三 者有机 组合的综合系统, 这主要包括校园网、多媒体计算 机演示教室、电子网络教室、电子阅览室、常规电 教室、远 程 教学信息网络系统、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 源、教育设施管理的管 理 信息系统。信息资源包括学科教案、电子教材、各类素材、共享软件、试题库、百科知识、教 研 论文、教育新闻信息和各类教育统计数据,等等。通过把信息技术与 学校教育、学科内容、学 生学习、教学能力和学校管理融合起来,提升整个教育信息化水平。 思考 与练 习 1.思考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哪些任务。 2.给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发展大5·


自动定氮仪
智能型定氮仪
液液萃取仪
全自动液液萃取仪